[历史上康熙怎么死的]历史上康熙怎么死的

发布时间:2019-09-24

[历史上康熙怎么死的]

历史上清朝康熙皇帝是怎么死的,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历史上康熙死因说法,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!

近三个世纪以来,关于康熙帝之死及其传位情况,众说纷纭,历史上康熙怎么死的[专题]。由于能够揭示事实真相的原始材料未存于世,彻底解开这一历史之谜的必要条件,尚不具备。以下史料从不同角度,直接或间接记述了康熙帝生病前后的情况。

其一,《清圣祖实录》载,六十一年(1722年)四月,康熙帝前往热河避暑,八月初三日开始行围,九月初二日返回热河行宫。半个月后,踏上归途,二十七日抵京,驻跸畅春园。十月二十一日(1722年11月29日),又赴南苑行围。十一月初七日(1722年12月14日),“上不豫,自南苑回驻畅春园。”十三日戌刻,“上崩于寝宫”。(参见《清圣祖实录》卷297,康熙六十一年四月丁卯;卷298,康熙六十一年八月丙辰;卷299,康熙六十一年九月甲申、戊戌、庚戌,十月癸酉;卷300,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戊子、甲午。)

其二,《永宪录》载:“己丑(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八)上不豫。传旨:偶冒风寒,本日即透汗,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静养斋戒,一应奏章,不必启奏。甲午(十三日)戌刻,上崩于畅春苑。”萧奭:《永宪录》卷1,第48—49页。

其三,《皇清通志纲要》载:“(康熙六十一年)十一月初十日辛卯,上幸南苑。不豫,回畅春园。十三日甲午,戌刻,上升遐。上寿六十九龄。亥刻回都。隆科多受遗诏,内云……”弘旺:《皇清通志纲要》,卷4下。按,此处“上幸南苑”日期有误,应为(康熙六十一年)十月二十一日癸酉。

其四,1723年10月14日(雍正元年九月十六日),捷克籍传教士严嘉乐(Karel Slavíek)从南昌寄给本国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:“在京城北京的南边是用围墙围起的广大的皇家猎场,猎场里有三座夏宫,一座在南、一座在东,另一座在西。皇帝(指康熙帝)常去那里打猎取乐……1722年12月初皇帝又外出打猎。12月13日(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六)晚8时许忽然刮起冰冷的北风,使皇帝感到严寒彻骨,体力不支,他被移送进夏宫。12月20日(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)他的统治、他的打猎取乐以及他的生命都结束了,死前他没有召见一个欧洲人来为他做洗礼,送他进天国。他在临终之前宣布他的第四个皇子继承皇位……”([捷克]严嘉乐著、[中]丛林、李梅译:《中国来信》(1716—1735),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,第40页。)(按,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康熙帝去世前患病原因的最早记载,时距康熙帝去世仅十个月。)

其五,满文档案载,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七日,允禵奉召自甘州(今甘肃张掖)赴京奔丧途中,在陕西双山堡,与奉命前来署理大将军印信的宗室延信相遇。允禵执手延信,痛哭失声,反复问询有关康熙帝去世前的情形。延信告称:“查仓事毕,我等于十一月初六日前往海子(南苑)奏闻。是日,见到主子,主子面询仓务,我等良久方散。看得主子气稍虚弱,颜面亦瘦些。翌日(十一月初七日),主子就回畅春园住了。我等八旗大臣相约后,初十日又去(畅春园)给主子请安。奉旨:‘尔等不要再来。’自此,我们没有再去。十四日方闻此事……”满文奏折,延信奏,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。按,是年十月初九日,延信等奉命随同雍亲王胤禛查勘通州等处粮仓。参见《清圣祖实录》卷299,康熙六十一年十月辛酉、庚午;卷300,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丁亥。

其六,意大利籍传教士马国贤的回忆录中写道:“1722年初,我被指定担任皇帝的钟表匠安吉洛神甫(Father Angelo)的翻译和指导。我们全天都在京城内务府钟表处工作,这里距离我们在畅春园的住地,有两个多小时路程。所以,有关官员命令我们,在法国(籍)或葡萄牙(籍)耶稣会士的居所下榻……

在这期间(按,应为1722年12月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),正在历代乡间御苑——海子(行猎)的陛下,突然感染炎症。由于气候不同,这种病在中国北方并不像在意大利南方那样流行……由于患病,皇帝返回被称为海淀的畅春园。一两天后,欧洲人(指传教士们)来到这里,对皇帝的健康状况表示问候……

1722年12月20日,在我们居住的(佟)国舅(位于畅春园附近的)别墅中吃过晚餐,我正与安吉洛神甫聊天。突然,仿佛是从畅春园内,传来阵阵嘈杂声音,低沉混乱,不同寻常。基于对国情民风的了解,我立即锁上房门,告诉同伴:出现这种情况,或是皇帝死了,否则便是京城发生了叛乱,学人智库《历史上康熙怎么死的》(https://www.unjs.com)。为了摸清叛乱的原因,我登上住所墙头,只见一条通衢蜿蜒墙下。我惊讶地看到,无数骑兵在往四面八方狂奔,相互之间并不说活。观察一段时间后,我终于听到步行的人们说,康熙皇帝死了。我随后被告知,当御医们宣布无法救治时,他指定第四子雍正做为继承人。雍正立即实施统治,人们无不服从。这位新帝首先关心的事情之一,是给他死去的父亲穿衣。当夜,他骑马而行,兄弟、孩子及戚属们跟随着,在无数佩戴出鞘利剑的士兵护卫下,将其父亲的尸体运回紫禁城。”

综合上述汉文、满文、英文等六则材料,可以看出:

康熙六十一年冬,年已69岁、长期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康熙帝,在经过长达数月的巡视塞外、木兰秋狝后,未等体力恢复,又赴南苑行围,以致相当疲惫。十一月初六日,仍勉强支持,在南苑召见皇四子胤禛、宗室延信等奉命查勘通州等处粮仓的大臣,面听奏报。当晚,大风骤起,气温突降,未在室内的康熙帝随即受寒而病倒。其所患“炎症”,可能是指肺炎。因发病迅猛,第二天(十一月初七)便于南苑返回畅春园。

由于临近冬至(十一月十五日),康熙帝需要“静养斋戒”,加之身体欠安,故对王公大臣概不接见。根据马国贤的回忆所披露的情况看,传教士们虽赴畅春园问候,也未能见到康熙帝本人。此外,按照定例,“斋戒”期间,“宫眷不教轻涉足,大家今日住斋宫”,枝巢子撰注:《清宫词》,卷下,1941年手录稿本。所以,妃嫔们大约并未与他同在一处。

静养期间,他的病情一度好转。然而十一月十三日晚戌刻(七时至九时),正当人们用晚饭之际,康熙帝猝然去世。直接死因,可能是由肺炎引起心脑血管病突发。对于年迈者而言,这种并发症所造成的严重后果,即使在医疗技术相当先进的今日,也屡见不鲜。因事出突然,人们较为慌乱,四处戒备,如大敌当前。

马国贤随即得知,当御医宣布病人不治时,康熙帝指定皇四子胤禛做为继承人。此说似与情理不合。

若非“身为天下主”的特殊病人处于深度昏迷中,气若游丝,随时可能故去,御医便无可能出此断言。退一步讲,即使康熙帝确已至此,只要一息尚存,御医不会声称皇帝已无救治之望,惟有在确认康熙帝故去后,宣布皇帝宾天之事。然而,如果康熙帝确已垂危,处于生死之瞬间,他又何能听到御医所说无可救治之言,其后再宣布传位一事?事实上,若是心脑血管病突发,患者往往神志不清,不能言语,危重者更有可能不及救治而亡。

康熙之死的不同说法

康熙六十一年(1722)十月二十一日,69岁的康熙兴致勃勃去南苑打猎。十一月七日感觉身体不适,十三日晚便死去。

有人说,康熙是中毒而死。雍正朝吕留良一案中,曾静的供词为:“圣祖皇帝畅春园病重,皇上进一碗人参汤,圣祖就驾崩了。”这是说康熙是被毒死的,凶手就是雍正。

著名清史专家孟森认为,康熙当年的病情并不重,突然死亡,不能不使人生疑。曾身临其境的意大利人马国贤记载:“驾崩之夕,号呼之声,不安之状,即无鸩毒之事,亦必突然大变,可断言也。”也有人相信官方记载。《清圣祖实录》记:十三日康熙病情加剧,命速召诸子至御榻前,传位于雍正。还说康熙晚年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,可见康熙选定的继承人就是雍正。康熙是精明之人,早知诸皇子争夺皇位,身边时有提防,毒死之说是经不住推敲的。

斧声烛影,康熙之死

电视剧《康熙王朝》中,对康熙之死是这样交待的:康熙即将宣布“立储”遗旨,却猝死在龙座上。对康熙之死,史书上确实有不同记载。《大义觉迷录》一书记载说:康熙病重后留下遗嘱:“传位十四子。”遗嘱交给执掌当时京城防卫的国舅隆科多,而隆科多恰是允的死党,二人勾结,将“十”字改为“于”字,因此,遗诏成了“传位于四子”。书中还说,康熙弥留之际皇四子允“进一碗人参汤,不知何故,圣祖皇帝就崩了驾”,允即位当了皇帝。也就是说,是雍正将其父毒死的。

据当时在畅春园的意大利人马国贤回忆说:皇上驾崩的夜间,园内有呼号之声,不安之状。这就是说,即使没有投毒之类事,但肯定也发生了“突然大变”。

野史中还有一种说法,传说康熙临终时召大臣入宫,久无人至。猛地一睁眼,发现皇四子胤立在跟前,大怒,摘下自己所佩玉佛珠掷向胤。不久,康熙便驾崩了。胤拿出经过篡改的遗诏,向诸兄弟及文武百官宣布父皇已经传位给自己,并以佛珠为证。

雍正夺位最明显的证据还有,他的亲生母亲因不满意儿子篡位,触柱而死。而几个知道内情的兄弟也都先后被雍正以各种借口处死。康熙晚年,还有两位重要人员,一个是内务府官员赵昌,一个是太监魏珠。他们两人贴身侍候康熙帝,深得宠信,照料起居、传达旨意均由此二人负责,康熙帝临终与雍正帝即位的内幕,必当深知。奇怪的是两人很快被雍正帝处死。据传教士马国贤说:“雍正即位,发布了一个使全国震惊的命令,赵昌被拘执,处死刑,财产抄没,子女为奴。”

雍正帝的举动也很异常。他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最受康熙帝爱重的孝顺儿子,但即位之后,似乎很害怕康熙帝的亡灵。一个相信天命鬼神的人如果做了对不起父亲、兄弟的事,他就会心中有鬼,无论起居、娱乐、埋葬,都要远远地躲开他父亲的亡灵。这虽然算不上夺位的直接证据,但如果其他证据能够成立,此亦不失为一个旁证。

当然,也有的专家根据官方史书,尤其是根据雍正删改的《圣祖实录》,认为康熙属于病死。康熙自四十七年冬开始,疾病缠身,衰老体弱,心悸几危,右手失灵,头晕、腿肿,“稍早起,手颤头摇,观瞻不雅”,“心跳之时,容颜顿改”,可能患老年心脏和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,死得比较突然。

[历史上康熙怎么死的]


第2篇 刺史是什么官_关于刺史历史变革
〖预览〗导语:刺史,古代官名。汉武帝元封五年(前106年)始置。“刺”,检核问事之意。秦每郡设御史,任监察之职,称监察院御史(监察御史)。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,欢迎阅读参考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!刺史是什么官_关于刺史历史变革基本简介刺史,古代官名。汉武帝元封五年(前106年)始置。“刺”,检核问事之意。秦每郡设御史,任监察之职,称监察院御史(监察御史)。汉初省,旋复置。文帝以御史多失职,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,不常置。武帝元封初,废诸郡监察御史。继之,分中国为十三部(州),各置部刺史一人,后通称刺史。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。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,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,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但刺史制……【全文阅读:刺史是什么官_关于刺史历史变革】
第3篇 医生的解释历史发展
〖预览〗医生,掌握医药卫生知识,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专业人员的统称。医生,古代称大夫或郎中。现在 大夫 一词在北方人中也常用。在欧美医生普遍被称为 Physician ,只有外科医生被称呼为 Surgeon 。自中世纪后人们普遍认为 内科学 = 医学 = 内科医生 = 医生Physician 。而外科医生的工作是美容和理发,只作为医疗补助工作存在,可是随着时代前进外科医生和药剂师都逐渐开始独自进行治疗,他们也变得被看作医生。外科医生的法语称呼为:Decin(Medusan),德语是:Arzt(aru……【全文阅读:医生的解释历史发展】
第4篇 中学历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
〖预览〗中学历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一 听课。从教育实习工作之始,我们十一人分别在初中部与高中部就开始了听课工作。除了对应的原任历史教师外,我们还听了包括初二级、初三级、高二级与高三级历史教师的课,囊括了七年级上册、八年级上册、九年级上册以及三个必修模块,博采众长。除了拥有丰富经验的在职历史教师外,我们还互相听课,彼此提出建议,共同进步。这不仅包括了初中部之内与高中部之内的听课,我们还经常彼此交流,初中部的实习队员到高中部听课,高中部的实习队员到初中部听课。除此,我们小组还共同前往广州市第十中学与沙滘中学,聆听来自其他实习小组成员的公开课。在授课期间,我们仍然坚持听原任历史教师或者同班队员的课,充实自己的教学设计,力求保持每个班教学的连贯……【全文阅读:中学历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
第5篇 历史学专业实习自我鉴定
〖预览〗时光匆匆流逝,转眼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就结束了,回想这六个多星期的实习生活,给我的感受颇深。 我学的是历史学专业,在那学校实习也自然带的是历史课。历史是一门很古老的学问,描述的都是过去以往发生的事。学习历史需要把握五点,即时间,地点,人物,干什么事,为什么,只要理清思路,把握好这五点,学起历史来就容易多了。历史也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,能让你通晓古今。 在长治师范实习的这些日子里,我体会到了教师是一份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,给予教师的环境就是教室,讲台,黑板,粉笔,学生,站在讲台上向学生讲述着,在身后的黑板上书写着历史。看起来是一份很平凡的工作,但是教师肩负着传播民族文化,提高民族素质,振兴民族未来的巨大使命,所以说教师是伟大的。同时……【全文阅读:历史学专业实习自我鉴定】
〔历史上康熙怎么死的〕
学人智库提供的历史上康熙怎么死的由网友原创或转发,若历史上康熙怎么死的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与本站联系,谢谢!

精彩图片

热门精选